您的位置:首页 >导购 >

市场份额仅1% 嘀嗒为什么比滴滴赚钱?

2020-10-29 09:16:05来源:盖世汽车

共享出行,一片深海。岸上的人永远不会知道,这片海到底有多深。“中国人出行需求远未被满足,想象空间性感”,这几乎是所有出行公司在路演时都会提到的观点。而即便观点无误,在培育共享出行市场的近10年里,还没有投资人真正见到过钱。

这两年,Gofun、首汽约车、滴滴出行曾先后模糊表态能实现盈利,但到底是哪些板块盈利、盈利多少、如何盈利,没有企业愿意详细的说一说。嘀嗒递交招股说明书,为我们掀开了共享出行市场的一角。

■ 为什么嘀嗒能盈利?

嘀嗒出行成立于2014年,比滴滴出行略晚两年。成立之初,嘀嗒就定位在合乘、拼车业务,具备顺风车的雏形。2018年,滴滴顺风车业务遭遇打击,嘀嗒乘势追击,投入近10亿元补贴,并迅速确立了顺风车+出租车的双轮驱动业务。

到2019年底,嘀嗒在顺风车领域的市场份额达到了66.5%,顺风车业务也成为其盈利核心。2019年及2020年上半年,嘀嗒净利润分别为1.7亿元和1.5亿元,顺风车业务贡献比重分别为91.9%和87.8%。

共享出行的业态十分丰富,广义来看,可以包括网约车(快车、专车、拼车)、顺风车、网约出租车、分时租赁等,运营模式则主要分为B2C和C2C。

嘀嗒采取的是C2C模式,在这一模式里,运营平台主要依赖抽成获利,其中,网约车的抽成比例在25%-35%,顺风车在6%-8%,网约出租车则一般不抽成。这就带来了一个疑问,为什么布局抽成比例不高业务的嘀嗒能率先盈利,而其他C2C网约车平台都不行?答案在于:补贴。

补贴一直是共享出行市场的驱动力。嘀嗒能够盈利的核心,正是其涉足的顺风车和出租车业务几乎不需要补贴。

顺风车在本质上不属于运营类车辆,因此不需要像B2C模式一样负担车队管理相关的运营成本,也没有经营许可证及执照的要求。

与此同时,顺风车司机在运营前通常已确定目的地,收取的乘车费其实是自身出行成本的分摊,因此顺风车平台不需要给司机提供大量补贴。在乘客端,顺风车费用也往往比网约车、出租车低的多,也不需要额外补贴吸引用户。

出租车领域的逻辑相似。出租车利用网约车平台获取网络订单,对传统扬招订单进行补充,双方属于互利关系,嘀嗒也不需要向出租车司机提供额外补贴。

对比之下,网约车业务平台虽然可以获得更大比例的抽成,但目前仍处于市场培育阶段,市场竞争激烈,大部分平台保持了补贴机制。

目前,在司机端,网约车平台通常会制定新人司机的订单数量奖励、高峰时段翻倍奖励等补贴机制。在用户端,则通过发放消费券,返现等形式进行补贴,例如,滴滴就在10月上线了“滴滴喵喵节”活动,宣布投入101亿元补贴,用来发放全平台、多品类的出行消费券。

总结来看,不是网约车不赚钱,而是网约车仍处于市场竞争阶段,平台补贴投入依然较大。

■ 网约车市场还要打多久?

如果你生活在一线城市,你可能会有一种错觉,认为网约车已经是人们出行打车的主流选择,而事实情况则不然。

嘀嗒在招股说明书中,引用了调研公司弗若斯特沙利文的报告,报告指出,2019年,中国四轮出行市场包括传统出租车(扬招)、网约出租车、网约车及顺风车,订单总数分别约为194亿、7亿、98亿及3亿。

通过这组数据可以看出,出租车市场仍然是中国四轮出行市场最大的细分市场。在出租车市场中,传统扬招出租车仍占主导,市场份额为96.3%,网约出租车仅占3.07%。

比较网约车与出租车的市场份额来看,网约车仅占整个出行市场的1/3,与出租车的博弈还远未结束。

传统出租车的运力一直是网约车平台渴求的资源。目前,多数网约车平台的策略是与出租车公司合作,免费为其提供引流服务,同时补充自己的运力,培育用户出行习惯。但趋势来看,网约车平台已经开始尝试向出租车收费,嘀嗒在2019年8月就开始在一些城市试水,滴滴也在酝酿中。

虽然网约车市场还有相当大的空间待挖掘,参与的玩家也相当多。交通运输部近日发布数据显示:国内已有190余家网约车公司获得经营许可。

除了滴滴这样的巨型独角兽,在每一个细分市场也都有着大批玩家。科技公司、聚合平台、车企平台、地方性平台等,每家企业依据运营经验、算法技术、流量、车辆、牌照、运力等补贴优势,正在切分着网约车市场蛋糕。与此同时,传统出租车企业正在进行数字化改造,逐渐走向线上。

除了网约车和出租车,在出行市场还有另外两种模式值得一提,一个是传统的长短租业务,一个则是分时租赁业务。

传统租车领域主要以一嗨租车和神州租车为主要玩家,两家企业曾分别在纽交所和港股上市,近几年来,两家企业利润日渐微薄,前者已在去年私有化,后者也将被北汽接盘。

分时租赁领域更是一片狼藉,前前后后已经倒闭一大批企业,此前被曝光的“共享汽车坟墓”正是分时租赁模式覆灭的写照。多位参与经营分时租赁的行业人士都曾向《车市物语》表示,分时租赁模式对于中国市场还是太早了。随着Gofun、EVCARD等几家幸存企业的转型,分时租赁模式正式告一段落。

整体来看,共享出行市场已经比较清晰,网约车、顺风车战事未了,传统出租车、租车行业转型求生,分时租赁模式基本宣告失败。

■ 如何跑赢网约车市场?

影响共享出行市场发展的,有两个关键性因素:效率与合规。嘀嗒能率先盈利,正是其切入了网约车领域效率最高的板块。

传统出行行业缺乏效率与活力,需要借助互联网手段来激活,但网约车、顺风车市场一度野蛮生长,也给后续发展埋下隐患。

2016年以来,网约车和顺风车领域陆续出台了相关管理政策,针对网约车平台、车辆、司机设置准入门槛,一些地区还对顺风车接单设置要求,例如北京、上海、广州都要求车辆每天接单不得超过2单,一些城市还设置了接单范围。

尽管监管政策已经出台,网约车、顺风车平台还普遍存在着不合规问题,包括车辆、司机不合规,以顺风车之名跑网约车之实、接单后转单等问题。

即便是进入上市程序的嘀嗒,也还没有完全解决合规问题。根据企查查信息显示,2020年以来,嘀嗒出行共遭到52项行政处罚,处罚事由均为“擅自从事或者变相从事网约车经营活动”。

在嘀嗒递交招股说明书之前,有关滴滴将登陆港股的传闻就不绝于耳。但滴滴却连续否认,“表示没有任何明确的IPO计划或时间表”。

解决合规问题可能也是滴滴不急于推动上市的原因之一。走出顺风车影响后,滴滴在顺风车领域的布局非常保守,在整体业务推进上也更追求稳中求进。

合规问题是一只隐形的手,可能会随时扼住每家运营平台的喉咙。嘀嗒能够率先实现盈利,给共享出行赛道上的玩家带来更大信心,但上市之后,嘀嗒无疑将面临更加严格的监管,在效率上跑赢的嘀嗒,能否在合规这道关卡上顺利过关,还要进一步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