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7日,一汽-大众新款CC家族上市,新车推出4款轿跑版车型和3款Shooting Break(猎装版)车型,轿跑版售价区间24.99-29.29万,猎装版25.69-29.99万。虽然“最美大众”的称号依然适用,但也难免回忆起初代CC带来的惊艳和风韵,转瞬间,那已是10年前的事。
作为中期改款车型,新款CC轿跑版的变化主要是外观、内饰的细节处,还有个别配置、车机系统的升级,动力系统依旧是EA888 2.0T高低功率发动机,匹配DQ381 7速双离合变速箱。不过大多数人感兴趣的是新增的猎装版,当然,旅行车的身份又让它多了一丝争议,无论是消费者还是媒体都在揣测它存在的意义是什么。
人们为什么买旅行车?
有需求才有市场,人们为什么买旅行车?
旅行车兴于美国,盛于欧洲,和大多数工业制品一样,旅行车诞生的初衷也是作为一种生产工具,就是能在码头拉更多货,装更多人;和美国的情况不一样,英国人自诩高贵优雅,玩的就是高端,为了满足具有闲情逸致的大户人家去打猎,Shooting brake应运而生,当时Shooting brake也是财富的象征,像是劳斯莱斯的古斯特和幻影都有Shooting Brake的订制马车。
旅行车发展了半个多世纪,欧美市场对它有很成熟的认知,它就是一台能兼顾装载能力和良好驾驶性的工具用车,而且欧美市场较高的人均机动车保有量和生活方式也为旅行车提供了友好的生存环境。但似乎在中国,旅行车的定位始终有些模棱两可,一直鼓吹的实用,在中国其实是个悖论,从当前市面在售的旅行车结构来看,大部分是欧洲品牌的进口车型,这就意味着非加长和高售价,相同的价格可以买到配置更高、空间更大的同车系的合资三厢轿车,这两个简单的因素就直接将中国消费者观念中的“实用”pass掉了,追求实用的人也早已在SUV的阵营里。
那旅行车或者猎装车之于中国消费者的意义还剩什么?我想更多的是姿态和个性,而个性始终是少数人的饕餮,很多人觉得旅行车不如三厢轿车般庄重也不如SUV威武,光是审美这一点就将很多传统的国人阻挡在外,而那些真正购买旅行车的人则在独自享受与众不同带来的心理满足感,同时他们的钱包也着实很充盈,不用去在乎“装更多货,拉更多人”。
回顾新款CC家族上市发布会的风格,很感性也很有情调,官方表示这是一汽-大众品牌向上的“引领者”,作为首款大众猎装车型,它带来的象征意义显然要大于实际意义。
CC猎装版的姿态如何?
在上市之前,其实此款车型在网络上的热度还是非常高,一方面,CC的颜值的确在线,能吸引不少追求个性的年轻群体的注意,另一方面,海外具有姊妹车型Arteon Shooting Brake也表示着这不是一款特供车,加深了国内潜在消费者对它的价值认同。
海外版Arteon Shooting Brake
但也存在不少争议的言语,最典型的就是国产版本进行了升高,轮眉加入了黑色的防刮板,并没有原汁原味保留海外版低趴犀利的车身姿态,这让那些忠实的“瓦罐迷”有些失望,要知道,国内真正的旅行车玩家他们不在乎多实用,通过性多好,他们要的是够帅,用圈内话来讲叫“起范儿”。
如果单从这一点来看,似乎是不够完美,因为大多数消费旅行车以及追求Shooting Brake极致优雅的人群他们是感性的,他们也只需要从自身角度看待问题即可。
舍弃少数,收获更多
虽然是少了一些所谓的纯粹,但其实国产版本的改动是具有合理性的,升高的底盘的确能提供更从容的通过性,这符合国内的使用场景,也更符合多数消费者对“旅行车”概念的认知,像volvo有V90 Cross Country,Audi有A6 Allroad,它们存在的意义就是适应多路况,而在旅行车的历史中,能够轻度越野也是它血统中的一部分。
从实用性上讲,新CC猎装版的表现实际上是比很多进口旅行车要好的,其车身尺寸为4869*1870* 1459mm,轴距2841mm,和合资品牌的长轴距B级车相当,在简单的乘坐体验后发现舒适性并没有丧失,而后排座椅折叠后最多可以营造出1320升的行李空间,比标准车型多49升,比轿跑版天生的优势还是需要肯定。
配置上,IQ.Drive智能驾驶套件、车联网“众行家”、 HUD平视实时信息显示系统和10.3英寸Active info. display数字液晶仪以及主驾座椅按摩等在内的多种选装件,都让新CC猎装版是一台血肉丰满的车型,而不是什么阉割版。
所以,如果用一台常规车型的标准去衡量新CC猎装版,它各个方面都是过关的,纵使旅行车还是一个小众的细分车型,但一汽-大众这一次给无趣的国内汽车市场带来了一丝活力,也让旅行车变得不那么高不可攀,让更多人接受这种在中国其实发展了很久的车型,也让消费者有选择它的理由,这是销量以外更重要的意义。
最后,我特地去查了一下在国内市场相对主流的几款旅行车的销量,数据少得可怜接近空白,相比那些月销量动辄几万台的A级轿车,旅行车的表现实在太微不足道。但事实是近一两年,旅行车在路上出现的概率越来越大,消费者对车型的认知的确在发生变化,这是一件好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