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上半年,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共发布汽车相关召回公告79个(包含工程车辆及轮胎召回),与2020年同期相比增加12个。其中,涉及36个汽车品牌,召回总量约460.8万辆,召回总量较去年同期增长约43%。2021年上半年,国内召回次数和召回总量均有明显上升,并且反映出一些新的变化。
为便于消费者更加清晰的了解上半年国内召回情况,车质网将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公告进行整理,按召回数量由大到小进行排序,最终得出以下排名:
1、德系召回占比接近七成,自主品牌召回力度明显加强
从各国别来看,2021年上半年德系、美系、韩系以及自主品牌在召回总量方面均有不同程度地提升。德系品牌在召回次数和召回总量方面依然大幅领先于其他各国别品牌,共计召回29次,召回车辆约312.3万辆,占2021年上半年召回总量的67.8%,虽然召回次数仅比去年同期多1次,不过召回总量较去年同期猛增124.5%。德系品牌的召回绝大部分来自于奔驰品牌,几乎涉及国产和进口全系车型,总共召回2,739,460辆汽车,成为德系品牌中召回数量最多的品牌。
除德系品牌独占鳌头外,日系、美系、韩系、自主品牌召回总量相差不大。其中日系品牌降幅较大,上半年共计召回车辆355,136辆,仅占2021年上半年召回总量的7.7%,召回总量较去年同期大幅减少158.8%,召回次数也比去年同期减少了5次。而韩系品牌增长幅度最大,召回总量比去年同期增加了9倍多,召回次数也有一定提升。
相比去年而言,自主品牌在召回力度方面明显加强,2021年上半年共计召回20次,召回车辆249,586辆,召回次数是去年同期的两倍,召回总量较去年同期增加280%。据车质网数据显示,2021年上半年自主品牌单纯质量类问题的投诉量较去年同期上涨12.5%,同时召回总量大幅增加,体现出自主品牌对于产品质量缺陷问题愈发重视,能够主动倾听消费者的诉求,及时做出响应。
2、新能源汽车召回频次增多 电池与电控成最大隐患
目前,国内新能源汽车市场正处于飞速发展阶段,产品与技术更迭速度持续加快,但随之而来的质量问题也愈加突出。据统计,2021年上半年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缺陷产品管理中心发布的召回公告中,涉及到新能源汽车的多达18次,相比去年增加了12次,召回总量也呈现出大幅增长的态势。
从召回的缺陷问题来看,新能源汽车三电系统中“电池”无疑占据着首要地位。随着电池技术不断进步,电池能量密度持续攀升,对工艺与质量提出了更高要求。通过筛选针对动力电池召回的车型可以发现,绝大多数都定位中低端市场,受到价格和续航水平双重因素影响,在电池安全和成本方面可能很难做到兼顾,从而导致产品出现质量隐患。
除了“电池”,“电控系统”也是2021年上半年新能源汽车召回的主要原因之一,且涵盖高、中、低不同档次车型,涉及问题也更为复杂。其中,曾经轰动一时的特斯拉“加速门”终于有了解决方案,特斯拉将通过远程升级OTA技术为召回范围车辆免费升级主动巡航控制软件,优化主动巡航控制系统开启逻辑,从而有效避免误激活引发的突然加速问题。
3、扩大召回、多次召回比例增加 企业责任意识发挥积极作用
在国内日趋完善的召回制度推动下,近年来扩大召回与多次召回的比例逐渐提升。2021年上半年扩大召回与多次召回达到了9次,创下历年同期最高。其中,受到电装公司“燃油泵缺陷”问题的影响,广汽丰田扩大召回了部分凯美瑞和汉兰达车型,通过深入调查可能存在质量缺陷的产品批次,主动发现问题并及时召回,避免更多车主蒙受损失。
值得关注的是,今年上半年,宝马先后三次对旗下首款国产纯电动SUV车型iX3发布了召回公告,涉及安全带传感器、后轮半轴以及电池控制单元,涵盖车辆硬件工艺与软件逻辑多方面问题,引发业内对于iX3产品可靠性的质疑。不过,从另一层面来看,宝马能够在第一时间发现产品存在的质量问题,敢于在新车上市推广的关键时期主动承认缺陷,多次实施召回,也体现出宝马在面对产品缺陷问题时的责任和担当。
与前几年大量被动召回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今年以来,汽车企业通过技术追查手段实施主动扩大召回和多次召回的比例不断增大,这对于汽车产品整体质量的提升将起到积极促进作用。当然,在这些召回案例中,海外品牌始终占据着相当高的份额,自主品牌虽然也有类似行为,但仍建立在监管机构或媒体的推动下。自主品牌只有正视差距,积极通过主动召回解决产品质量问题,努力改善企业与用户之间的关系,赢得市场信誉,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