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新车 >

【头脑风暴】新业态的构建与融合创新

2021-09-05 21:16:35来源:盖世汽车

2021年9月3日-5日,由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有限公司、中国汽车工程学会、中国汽车工业协会、中国汽车报社联合主办,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管理委员会特别支持,日本汽车工业协会、德国汽车工业协会联合协办的第十七届中国汽车产业发展(泰达)国际论坛(以下简称泰达汽车论坛)在天津市滨海新区召开。本届论坛围绕“融合•创新•绿色”的年度主题,聚焦行业热点话题展开研讨。

在9月5日 “头脑风暴:新业态的构建与融合创新”中,各嘉宾展开了深度研讨。

以下为演讲实录:

电动汽车,政策,泰达

会议现场

孙勇:

非常高兴,今天有机会在这里主持我们这次的压轴活动。我是来自中德诺浩的孙勇,非常高兴,也非常荣幸,今天能够与五位嘉宾共同进行一次头脑风暴。我们头脑风暴的主题是新业态的构建与融合创新,下面有请五位嘉宾:

中国科学院科技战略咨询研究院科技发展战略研究所副所长 王晓明;

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有限公司首席专家 王芳;

科大讯飞智能汽车事业部副总总理 田雨;

高新兴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高级副总裁、智能网联事业部总经理 吴冬升;

特来电新能源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 童君。

今天的论坛我们是探讨了一个大家非常关注的话题,这个话题的名字就是新业态的构建与融合创新。今天我们在这里的五位嘉宾是来自汽车行业的不同领域,既有宏观面的,也有具体做企业的、微观面的,所以我们这个是多方面的人士在一起碰撞。

大家也看到了,最近几年来,汽车行业越来越热,随着汽车产业“新四化”的共同推进,很多来自各个方面、各个领域的人士都加入到这个行业,汽车行业的朋友圈越来越大。在加入的过程中,我们又呈现出了很多新产业、新业态。今天我们第一轮的问题是围绕这个新业态的第一个方面,第一,我想问两位宏观面的,一个是王所长,一个是王专家,来跟我们谈一下为什么会出现这么多的新业态,这个新业态出现的背景是什么,现在出现了哪些新业态,未来还会有些什么新的业态有可能出现。因为你们见多识广,跟我们讲讲这方面的问题。

王晓明:

谢谢主持人,我理解,这个问题第一是从趋势,包括国家的体系构建来看新业态这个话题。

从趋势上来看,我们知道,现在有一个第四次工业革命,我们叫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就是在背后,科技创新,特别是是像数字科技、材料科技、生物科技,在推动我们整个工业化进程进入到一个新的阶段,这是第一个。

第二个是我们国家刚刚推出来“十四五”规划,在“十四五”规划里,像数字经济、新经济这样一些提法,都展现出未来经济不同于传统的发展形态。还有一些特殊类型的产业,比如说战略性新兴产业,在2000年就出台过一个文件,就是加快战新产业发展的指导意见,里面提出来十百千概念,打造十个区域性的战新产业发展基地,构建一百个战新产业发展集群,还有一千个战新产业发展生态,也提到了生态概念。我理解,新生态是新技术、新模式还有新的组织和新的要素结合在一起的,统称的表述,叫新业态。

我也做过一个总结,就是新业态有多少种类型模式,我总结成六个主要的模式,其实在前几天的《科技日报》上有过一篇文章,专门讲这个内容。第一种,基于共性技术的研发,我理解是从原创性到产业应用型,它是多种技术集成,表现为共性技术的研发。第二种,新业态是跟产业相关的,就是产业链构建,涉及到上下游,特别是龙头企业和中小企业融通发展,这也是一种可以体现为新业态的。第三种,新平台,基于新平台的基础,来构建的新业态。具体的后面还有很多专家都能举出非常多的例子。第四种,基于新的场景,面向应用场景来构建的业态。第五种,新服务,我们讲的制造业服务化的转型。第六种,是基于标准和联盟生成的新业态。

孙勇:

请王芳专家给我们讲一讲,你从科技的领域看到了一些什么样的新业态最近几年在不断出现。

王芳:

我说说个人的一些看法。我理解新业态的出现是从这么两个角度看的,第一,新能源汽车本身,因为新能源汽车的出现,能源供给的模式发生变化,从新的能源替代发动机的技术,在这种情况下就产生了能源行业和汽车行业的融合,再加上新能源汽车的应用,到应用端能源系统的融合,会产生这样一些新的业态和模式。

第二,因为数字技术的发展,汽车的供给端和消费端发生了一些变化,而这种情况下,我感觉我们消费者的需求,甚至在某种程度上超过了大家对于机械性能的要求,成为行业发展的导向。这种情况下,在数字技术的驱动下,它的新业态又会出现。

这应该是两个方面的驱动,而这两方面的驱动跟现在相关的就是新能源汽车行业和智能网联汽车行业出现的新业态。我认为这种新的业态其实在某种程度上,像刚才王所长提到的,它从产品的开发模式、生产模式、制造模式和后面的使用模式来说,都会出现一些新的变化。我想简单地从技术角度总结一下我所看到的新业态和变化。

第一,因为能源发生变化,现在汽车慢慢地变成了一个制造的基础平台,在这个基础上,它会融合进来很多其他产业链的整合,就是三电技术集成的能力会越来越强。有两种情况,第一种,像华为这样的企业,作为一个技术的提供商、供应商,会跟汽车制造企业深度的融合和捆绑。第二种,像硬件,比如电池企业,在这些年的发展过程中,头部企业会聚集越来越多的资源和能力,而且大家整合的时候会考虑到从原材料甚至到钴、锂这些材料的整合,对电池来说全产业链的融合能力,这是未来在新能源产业竞争的一个核心竞争力。

在这种情况下,我们新能源汽车产业,或者智能网联汽车产业,能够形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世界级公司。大家也知道,在电池行业已经出现这样一些头部企业,一些做网联的企业潜力非常大,我认为在未来的一段时间里,可能我们在这些方面也会出现一些能够有国际竞争力的世界级公司,这是非常值得期待的。

第二,新业态出现,就是网联这块,其实对软件的需求会越来越大,这块会成为未来一段时间内新的动能,而这也是数字经济的大板块。因为我们已经迫切感受到这方面的行业需求,我们也专门成立了一个软件测评公司,这相当于第一个汽车业软件测试基地,就是因为这方面的需求很明显了,其实也能够感受到这些新的业态带来的对汽车行业的机遇和挑战,所以需要我们做一些事情。

第三,新业态应该关注的,涉及到大家前段时间关心的话题,就是回收。无论是从低碳的目标来说,还是做新能源汽车的初衷,也包括我们对于未来资源的掌控来说,回收的模式以及真的能够实现盈利的合理经济模式,也是我们大家关注的一些焦点,不算特别新的业态,但确实是这几年形成的热点话题。

孙勇:

刚才专家也讲了一下,他是基于科技角度看新业态的出现,一方面是智能化、数字化方面的技术,一个是能源变革方面的技术,这两个技术是推动我们汽车行业进入新赛道的很重要的推动力。由于这两个推动力的出现,使我们在研发、制造、销售、服务都能探索出一些新的服务模式、新的业态。正好我们今天来了三位企业老总,这三位老总实际上就是在智能化、电动化领域做具体的工作,你们先介绍一下自己,你们现在做的新业态是什么业态。首先邀请科大讯飞田总介绍一下在智能汽车方面做的一些工作。

田雨:

谢谢主持人,我在讯飞做产品,我们现在做的东西能对应到它的第四和第五个,分别是面向场景的服务,本身讯飞做的是人工智能,本来和数字化服务不分家。一个是智能化交互服务场景,第二是面向主机厂,在主机厂的销、服、运环节,我们提供一整套的数字化解决方案。所以我们一直在考虑,咱们整个业态的发展最终还是要回归到市场,核心还是在用户。所以我们做产品研发直线,也想跟大家分享一下我们的感受和对趋势的见解。

第一,我们认为用户的需求正在发生升级。1.0用户需求的价值着眼点在于功能可用和使用,到了2.0大家关注的是是不是好用和方便,3.0时代,当前的着眼点在于是不是好看、好玩、新潮。这样的变化也是在智能汽车背景下消费主体正在由更多的90后、95后,或者Z世代演变而来的。对于这样的消费群体,更多的还是好玩、可晒,可以去发朋友圈。并且大家作为互联网的原住民,对于新产品的接纳度和容错度非常高,而且有非常好的付费意愿,这是我们重点考虑的方面。

第二,新国潮崛起,这是一件幸事。大家感受到这两年,随着我们国力和国际地位的提升,民众的国家自豪感其实是空前的高涨,但是对于国产品牌的任职和关注度也空前地高,无论从销量还是关注度上看,比方去车展,大家对国产品牌越来越认可。如何顺应这种新国风、国潮,从品牌、产品、营销的角度重新定位,这也是一个新趋势。

第三,我们面临的解决方案的场景高度复杂化。从未有过像今天这样有一个场景需要如此复杂的解决方案,无论是智慧出行、智能驾驶,都不是一家或者两家巨头、头部企业能够搞定的,需要我们整个产业形成产业凝聚力去协同发展。这是我的感受和分享。

孙勇:

把科大讯飞所做的新业态介绍得非常深入,根据消费者的洞察,然后在这个基础上提出一个适应消费者需求的,不断变化的解决方案。下面有请高新兴集团的吴总介绍一下你们的探索。

吴冬升:

我想从三个方面来介绍:我们高新兴一方面服务车企,另外我们也是传统的交通企业,交通和车的结合点就是融合的网联汽车,这就是为什么我们选择这个赛道。当然汽车的智能化毋庸置疑是一个新的赛道,这里面有几个典型的趋势。

第一,智能汽车的比例未来一定会快速提升。当下全球的智能化汽车大概是每年900万辆,比如在13%左右。我们中国的网联车在2020年,整个网联车的比例是300万辆左右,占15%左右。智能和网联化的比例并不是特别高,未来的比例提升会非常快速。

第二,在智能化发展的情况下,等级会越来越提升。我们从L2的辅助驾驶,到很多车其定义的L2.5、L2.9等等,智能化等级会逐步提升。

第三,智能化的应用场景越来越丰富。我们能看到无论是L2级各种各样的场景,还有AVT、高速公路里面的ATWP,以及刚刚发布的规范里面低速自动驾驶的典型应用场景,其实面向智能化的应用场景越来越丰富。

第四,结合中国的特色,中国一定会走网联化的智能汽车路线。这里面涉及到我们怎么看待汽车行业。汽车行业一定是在大的智慧城市和智能交通范畴下的汽车产业发展。这里面涉及到从我们技术角度上看,涉及到车、路、人的多维技术发展。

第五,在智能汽车的浪潮情况下,汽车越来越智能,带来的一定是安全性问题。无论是传统汽车的功能安全,以及当下非常重要的汽车信息产业安全和网络安全,一定是非常重要的。

所以我们能够看到这样五个典型的趋势,就是智能汽车整个的占有比例会越来越高,等级会越来越高,应用场景会越来越丰富,以及网联化的智能汽车和安全智能汽车。

对我们企业来说,其实最核心要构建的,网联的智能汽车,我们最着重的一个是车端,怎么提升车网联的渗透率和智能化的等级,另外我们从路端看这样一个问题,道路的智能化改造。在车端我们也在参加国家工信部组织的新四跨,跨了芯片模组、跨了终端、跨了安全,各个相关的企业都在积极参与。另外道路方面也非常确定,从国家新基建来看,道路的智能化改造来说,更多的道路比较完善,道路的信息化改造就是和车的智能化相关的。原来道路的管控设施是给有人驾驶使用的,未来道路一定会匹配我们车的智能化,道路会作数字化和智能化的改造,给我们的机器,给我们自动驾驶的车辆去使用。未来应对我们所能看到的智能化方向,我们从车和路两个方向推动智能网联企业产业的发展。

孙勇:

吴总介绍的就是他们的智能化不仅仅是面向车的部分,还有面向道路的部分。这个外延就更加宽泛了,新业态延展的范围更广了。下面有请特来电的童总介绍一下你们在充电基础设施方面的业务,我们特别关心将要开展的业务。

童君:

谢谢主持人。听完前面几位嘉宾的发言,我一直在想从那些方面阐述新业态。其实我坐在这里就是一个新业态的展现。以前谈汽车从来不会把中石油、中石化带上,不会把能源供给方带上,为什么把充电桩带上呢?就是一个新生的业态,基于电动汽车的发展,从能源端发生的变化,数据是增长进去的要素。所以在特来电人看来,汽车已经不是原来的汽车了,汽车已经变成了一个拥有交通智能、移动的储能智能,和移动网联加载器的载体。基于特来电人对电和电网的理解,我们原来的母公司就是干电器设备的,基于新能源,跟电池之间如何能进行有机的结合,对这方面的理解,特来电人独特地提出来我们要建充电网,而不是充电桩。

将业态分三个维度,

第一,我们面对这个产业,新能源汽车这个产业,我把新能源汽车产业缩小一点,新能源电动汽车,我们在面对这个产业推广和应用的层面上有比较多的新业态。比如我们跟汽车行业里面,就会因为汽车里面充电是我们去解决充电,同时我们还为你的客户服务,我给你打造的就是一张全国的充电网,因为它已经跟能源的补给发生了天然的变化,这会有助于你的销售。

第二,我们在自己的充电桩基础设施运营商的角度里面有非常多的新业态,我们自己给自己梳理了至少6个场景的运营要素,我去发掘运营商应该有的价值。我们特来电打造的就是最具活力的能源管理公司,用新能源电充新能源车也好,还是打造最大最强充电网上面,做充电基础设施运营商行业里面,在场地要素、充电网要素,在车和电池要素,在用户要素,在能源要素和数据要素六大要素里面分别都有新业态的整合,我们打造一个生态圈。如果后面谈到模式的时候我会更多的阐述一些。

第三,面向我们的客户。因为电动汽车在充电,自然而然地产生了半个小时、一个小时,甚至一整个晚上不等的时间留驻,在时间留驻过程中,客户跟我们的交互不像原来的几分钟加上油就走掉了。虽然我们在做超快充的应用,在这么一段时间里,用户与我们之间的交互也会产生新业态。所以在我们的眼里,这三大层面都会产生新业态,特别是特来电人在自己的充电基础设施运营商角度,我们有智能充电规划系统,在未来的建设中,为了让我的建设有把控,为了投资之后看到资产的状态、问题,我们还有整个投后管理系统。非常庞大的智能充电网络,智能化系统,这里面就已经有非常多的新业态了。

孙勇:

颠覆了很多人的认知,特来电不仅是做充电桩,而是做充电网,不仅为车服务,还为人服务。不仅提供一时的服务,而且提供全天侯、连接的服务,所以商业的新业态实际上是很丰富多彩的。非常感谢五位嘉宾从宏观和微观的角度给我们介绍新业态产生的一些背景、形式,还有具体的新业态是怎么做的,这是我们第一轮的问题。

第二轮的问题要请三位来自企业的领导回答一下,就是现在大家特别关注的,新的业态能活多久的问题,也就是商业模式怎么赚钱的问题。所以请你们来讲讲是怎么赚钱的,现在进行到什么状态,这是非常重要的一个话题。你有一个好的业态,但是如果说这个业态没有好的商业模式,实际上程序就非常困难,不管是TOB,还是TOC,都要有好的模式。下面请田总先来讲讲。

田雨:

商业模式也是在一直持续的探索,没有说有一个非常成功的商业模式。其实讯飞其是TOB的定位,我们主要还是面向前端市场,向主机厂提供软件服务和硬件支持,然后在后市场方面做一些不足的探索。主要是模式是这样的。

面向未来,我们也在探索用一种用户运营和定位的方式,把用户连接到整个车辆销售之后的环节,因为本身产业价值链重塑以后,我们发现两个点,一个是在整个产品的研发和设计环节,这个环节的价值点前所未有的机会比较高。另外就是在整车销售之后,在用户从选车、买车到用车、修车甚至到卖车这样漫长的生命周期里面有大把的机会,如何在前期投入,如何在后续把用户纳到生态圈里面,这个方式我们在持续地探索。

无论是硬件的植入和预埋,还是到后期的设计,无论是特斯拉的FSD,开启硬件功能,还是说我们用商城的方式,用软件更新的方式,让用户做一些订阅的服务和购买,也就是把用户价值的选择权交还给用户的时候,形成这样一个商业的探索。目前我们还是在探索的阶段。

孙勇:我们有请高新兴的吴总介绍一下你们的新业态的商业模式。

吴冬升:

面对智能网联,我们高新兴自身的定位是作为产品和解决方案提供商,一方面我们给车企和TL1提供电子元器件,另外一方面,包括车载终端等等相关的设备,另外面向交通的智能化和信息化改造,在提供智能网联汽车的情景下新的智能道路改造的典型场景。比如说高速公路智能网联化改造,比如智能城市全息路口的打造,由于智能网联汽车本身就是一个新的业态,它的发展面临非常多的挑战和潜在的风险,我们仅仅做产品的解决方案远远不够。所以我们也花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和上下游的伙伴探索一些新的商业模式,尤其是面向智能网联汽车的典型商业模式。

智能网联汽车有两块典型的商业模式,一个是和路端相关的,它应该纳入到国家新型基础设施改造的一部分,由政府来做,至少先期由政府来指导,做一些投入。一个是和车相关的,应该探索更多的客运应用场景。所以这里面我们重点要考量的问题有以下两个方面:

第一,消费者的需求到底是什么,怎么样能够让智能网联的汽车变成消费者的刚性,或者对他来说是有必要的可选项。昨天天津的降雨造成了一个人员的伤亡事故,我们知道高速公路上的二次交通事故,以及我们在城市道路里面行驶的时候,会碰到很多典型的场景,其实可以通过智能化和网联化手段降低交通事故,提升我们的通行效率。

我们要通过我们的技术,让它变成消费者的需求,来满足我们消费者的需求,才能够让我们整个的商业模式成功。

第二,商业模式成立,像王所也一直提到应用场景问题,应用场景也是我们产品解决方案提供商花了大量精力去和上下游,包括自动驾驶去探索非常多的典型应用场景,因为这些应用场景决定了未来的商业逻辑是不是成立。比如公交车的自动化,比如环卫车的智能化、网联化,比如一些小物流的配送车,以及矿山、港口,典型应用场景的商业化逻辑,我们希望,也愿意和上下游合作伙伴一起努力打造。所以无论是满足消费者需求,还是从应用场景打造,我们认为智能网络汽车的商业化探索还有大量工作需要我们共同努力。

孙勇:

刚才吴总给我们介绍了一下他们的商业模式,首先是双TOB,一个是为车企服务,一个是为道路建设做服务,但是他中间讲了另外一个,我还特别有触动,刚才讲到了自动驾驶在一些特定场景的应用,比如矿山,可能率先实现商业化的突破,确实为整个智能网联商业化在做一些新的探索。

我们有请特来电的童总介绍一下你们是怎么赚钱的,我也特别想知道,你们应该是从B端C端都找到了很多赚钱之道。

童君:

主持人说到特来电怎么赚钱的,其实我们投入了很多,但是赚钱很少。我们一直带着好玩的心态来做这个产业,好玩可能是在相对有一点点远的远方,我们还有大把的时间消耗在基础设施的投资建设上。在这段过程当中,我们也在尝试寻找企业中的商业模式,两大类,一类就是能源价值的商业模式是什么,另一类是数据模式的商业模式有哪些。

第一类,能源价值。在挖掘能源价值的时候,我想到流动的东西都会产生价值,商品的流动产生消费,能源的流动其实是基于电这个特殊的商品,当它发生流动的时候,甚至于它在时间和空间上都流动的时候,它会有时间和空间的流动价值。因为电这个特殊商品在中国具有一定的特性,有峰、谷、平,甚至还有尖峰的价值,我们可以让低谷的电充分利用,在高峰期,有可能我们就要出来卖掉,大家都听到了很多这样的故事,特来电人就要把这个故事变成现实。

我们把低谷的电白天卖给我们的园区,不管是我们特来电的园区,还是住家的园区,已经开始了这样的模式。我不光给你充电,还可以在放电的过程中能源流动。当然能源的价值还有参与弃风、弃光、弃水的交易,更多的我们面向于未来,因为我们的电动汽车大规模应用发展,对国家电网负载的压力是非常巨大的,所以我们预判在大规模电动汽车发展中,电网是很难承受。我们采用了智能群管群控的方式来响应电网的调峰调频,这里面也有一些商业模式,我们也已经参与了。

第二类,数据价值。商业模式就更多了,我恰好看到这次主办方三个主题词,融合、创新、绿色。

在融合方面,新业态就是在挖掘融合方面的模式。充电站再普通不过了,无非就是司机过去充电,大不了洗洗车,是不是可以有更多人文方面的东西,我们的社区、党群都看上了我们的充电站,作为社区的活动地点。我们场地自身的硬件方面也有一些生态的合作,比如说智能道闸的打通,这种业态的融合又产生了一些新的商业模式。

创新的角度,跟我们的车相比,我们的主机厂一方面很天然地把充电桩或者充电运营商作为它的乙方,供应商,我是能源的供应商。但是在我看来不是这样的,我是你的合作伙伴。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我的充电基础设施进入小区,天然地跟政府、街道办、物业、业主形成了强交互的关系。在这个过程中,我们的基础设施在里面,我们给车企产生更多的衍生价值。我们在成都的统建统管的运营模式,现在全中国都在复制,甚至在帮车企卖车,它的转化率在26%以上,非常好的一种生态模式的迭代创新。

绿色,相对远一点,我们在提倡的3060,绿色对地球环保的追求,我们更倾向于怎么把新能源的电送到汽车里面,这里面也有非常多的价值。我们的车企、联盟、协会做很多交易,通过充电、放电形成了一些模式。

孙勇:

童总的回答也是又颠覆了我的认知。在一般的人看来,像特来电公司就是个乙方,围着汽车厂转,车卖到哪里,我给你把充电桩安到哪里,我抽取一些服务费,但是现在大家看到的,她刚才从能源、数字化的角度,讲到了一些创新,使我们大开眼界。

我们企业讲了他们在创新方面、商业模式方面的探索,作为两位宏观方面的专家,在商业模式创新过程中应该要注意些什么。

王晓明:

我对具体业务了解得没有那么深,从总结经验的角度说一下。因为我们讲新业态,它还归属于新经济,为什么叫新经济呢?就是因为它的技术、产品、服务,包括商业模式还没有到成熟的阶段,它就是新经济,是需要进行培育的。

第一,非常关键的就是商业模式问题。商业模式最开始是特斯拉是怎么赚钱的,我们也去考察过特斯拉,他是用积分进行赚钱,在美国加州,传统汽车要求必须有零排放汽车,这对于他来说代价、成本太高,不会为这么一个小众、小量的汽车专门准备产能。特斯拉说我生产这样的车,然后积分算你传统车的,你给我按照积分来付费,这是新的商业模式,也是新的政策创造出来的市场。

新兴产业、新业态确实要从这方面去挖掘,不能用传统产业的思路来考虑问题。如果还是按照传统产业的思路,肯定路是走不宽的。

第二,新兴产业还是政策型,一定是有政府支持的。不管是新能源,还是新能源汽车,还是基础设施,政策一定要支持到它差不多可以靠内生的模式去发展,政策就退出了。在这方面,我们的商业模式设计要跟政策设计结合和匹配。

第三,金融。因为金融很多看的不是当下,看的是长远的价值。滴滴、美团,从来没说自己已经盈利了,但是它已经做到这么大的规模了,就是因为背后的金融资本看它长远的价值。我们商业模式的设计,还要跟这个维度有机结合。

孙勇:

讲得非常实在。第一,在新业态的创新期,要关注政策的层面,因为确确实实,它是一个相对比较长的周期,也不可能支持一天两天。第二,在这里面要挑战新的领域,不能按照传统的领域找赚钱的方法。第三,要让资本市场认可,支持你往前走。这个非常重要。

王芳:

我介绍一下,我是中汽中心做检测评价工作的,我的主责主业是做测试评价,根据测试评价去支撑国家的标准、政策的制定,也参加了一些行业的工作,所以我做的时候,我说了三句就会拉回到比较微观的技术层面,我考虑的更多是从技术方面怎么看这些问题。

刚才提到商业模式,我想商业模式就是如何挣钱。但是对于我们今天的话题,包括在座的嘉宾所在的单位和从事的行业,大家主要关注的焦点还是新能源汽车和智能网联汽车这个方向。因为我一直做新能源汽车的测试评价,也包括智能网联汽车的测试评价,从这几个角度去看,在十多年里,我看到的商业模式和这里面我们应该关注的一些问题。

首先从新能源汽车来说,其实在新能源汽车发展过程中,合适的商业模式之所以合适,肯定是它能够契合企业和消费者的需求,契合行业市场发展的正确导向。实际上这两个领域都属于孵化再到成熟发展的前端阶段。所以我们想挣钱的概念一方面是要挣钱,一方面是准备要挣钱,还处于不同的阶段。新能源汽车、电动汽车在发展过程当中,其实在前期有很多模式的尝试,比如说像童总提到的充电领域,大家会关心充电的能源供给模式、充电方式和汽车的结合,这个还是大家非常关注的,怎么能充好电、快速充好电。这个课题我们一直在做,如何能够真正跟消费者紧密地结合,得到发展,我们非常关心技术问题,因为特来电做了非常多的工作,我们也做了非常多的交流,其实充电的兼容性和安全性,特别是新的模式,包括大功率充电和超级快充的技术路线能不能解决,还有衍生出来的换电模式,这个模式能不能完全走下去,里面又涉及到车电分离下换电安全的考量。

再说第二个例子,因为我一直也参加新能源汽车、电动汽车的安全事故调查,这个过程中我也看到,我们是在全球率先提出来热扩散要求的国家,把这个也作为中国的提案写进了国际的法规。热扩散提出来以后,近三年内,我们把它作为一个热扩散技术产业链,这是一个新的技术模式。有很多其他的,比如做云母片、隔热胶的产业又进入到汽车行业,前提是它能达到热扩散的目的,又能确保增加的成本是整车企业和电池企业能接受的。在这个模式下,从安全的角度,从利润的角度,商业融合非常好,里面就是我们能解决热扩散的技术。

再说一下燃料电池,跟电动汽车比起来,燃料电池发展稍微滞后一点,现在的状态是处于我们要想走到一个良性的商业模式,我们先要做好技术攻关。前一阵五部委启动了燃料电池示范城市的工作,希望我们能够大面积的推广,我们首先要解决里面的八大关键核心技术的开发和应用。这里面明确提到现阶段下这种业态的存在,就是必须得整车企业跟八大核心部件企业去深度捆绑,去共同开发相应的产品和技术,这样才能够保证未来,燃料电池企业的车型和形式能够走得通,这是许多我们关注的。

最后想说一下智能网联也是一样,机会非常多,比如软件的升级等。在这里面,不管是L2,还是将来往L3更高的级别走,我们要能够走得通、走得稳,必须要解决除了传统的功能安全以外,我们的信息安全和网络安全,以及软件升级带来的风险规避,这些技术都要能够掌握,我们才能够把所有商业模式走得通。

孙勇:

其实专家给我们讲得非常到位,就是任何一种商业模式必须要有过硬的科技来支撑。因为这个商业模式很多都是在科技性领域诞生的,但是技术不过关,这个商业模式就没有基础了,走下去就非常困难了。

最后我们讨论第三个问题,就是为了让我们这些新业态的商业模式或者企业走得更好,走得更远,从国家层面,从资本层面怎么样来支持它。

王晓明:

支持新业态,确实讲的是“三新”,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把新技术放到了里面,就是刚才孙总说的,就是业态,或者是模式创新如果不是以技术做基础,那么能不能走得远,根基牢不牢,这是一个很大的问号。

从国家的角度,其实现在是在讲科技自立自强,我感觉后面,每个产业的发展都是要让你产业自己梳理一下技术的基础,科技创新的根基在哪。把这个问题梳理清楚了,未来的新业态、新模式是建立在自立自强的底座上,还是建立在一个游动、飘浮的底座上,这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

刚才说到的,我们讲基础,新业态一个是技术的基础,另外还有一个新基建,基础设施的基础。特别是像5G、物联网的基础设施,从政府来说,现在是加大力度在推,特别是5G、物联网、IPV6+,基础设施不到位,新业态的支撑就不够。这是国家在做的。

还有关键共性技术的攻关,就是技术底座的问题,特别是软件的操作系统、硬件,现在说的器件、材料,特别是芯片问题,这些问题解决不了,业态发展要遇到瓶颈。

还有一些基础的制度问题,因为刚才讲,业态还是一种生产力的释放,因为2019年在泰达论坛上我也讲过,它是来源于汽车产业格局的变化,当时我提五个分离、五个协同。五个分离就是车电分离、车控分离、软硬分离、汽车制造和汽车服务的分离,这五个分离是改变传统汽车产业格局,又有新的和能源、交通、环境、城市进行协同。这个过程中是创造了新业态的发展空间,但是这里面涉及到非常多的生产关系,属于制度重建的工作,这些比生产力还难推动。

刚才我说的都是基础性的,都是非常政府牵头推动的,还有一些需要企业自身去改变、推动。因为汽车是一个垂直性很强的传统产业,我讲的垂直性又是带有很强封闭性特征。新业态好多是交叉、融合才能产生出来的。在电子信息,特别是数字化行业,因为在美国,它已经经历了几十年的发展,特别是开源、共享,软件开源、硬件开源已经经历了认识上的准备过程。我们直接从传统的汽车制造业进入到融合发展的需要去共享、共建、开源过程,首先价值观、认识准备就不到位,这需要行业有意识地引导,这样才能推动新业态产品。而不是说我们叫新业态,还是传统的生产方式和生态这么一个形态。

孙勇:

真是宏观方面的专家,给我们阐述得非常到位,要培育新业态,政府应该在生产力、生产关系两个角度解决很多问题,而且要解决一些共性问题,不仅要解决问题,而且还要解决体制上的问题。王专家给我们讲一下在科技领域怎么样进行融合创新,国家应该怎么做来支持这个新业态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王芳:

从“八五”开始,国家就已经全力地从技术创新角度支持新的汽车技术的发展,包括新能源汽车技术的发展。其实在刚才大家提到的新业态、新模式当中,一直离不开孙老师提到的科技创新的支持。从政府层面的支持有三个方面,第一是科技创新的国家经费的投入,去支持新的技术、新的业态形成。第二,王主任提到的,这种制度相关的,其实是政策方面的保障。第三,我们从标准层面对行业、对产品的规范。当然,这就是一个笼统的概括,远不止于此。其实我们做政策研究的同事经常有信息共享,我看到他给我画的一个全面的图。我们从2000年初到现在,我们画了一个庞大的图,就是政策的支持,去推动整个新的产业的发展,在这个过程当中,无论是技术创新方面的投入,还是产业的快速推动的经济投入,我们新能源产业应该是政府红利的受益者。新能源汽车能够发展到现在这样的状态,得益于这些政策的支持。

在这个过程当中,我们也有摸索和试错的过程,我们在这个过程中,因为政策的支持,已经出现了有竞争力的、世界级的公司。在这个过程中我自己也有感触,我在做国际法规过程中,电动汽车的国际法规是我们最早作为副主席国参与国际法规方向的参与者,人家说为什么我们能牵头主导这个法规,就因为我们是新能源汽车份额最多的过程,经验和教训最多。为什么我们提出一个测试方法人家能接受,就是因为他没有办法辩驳这样的事实。

从标准的角度,刚才提到了,我们能参加国际法规的制定,实际上我们国内电动汽车已经形成了完善的标准体系。在燃料电池汽车,前年的时候只有五个标准,为了快速的推动新能源汽车燃料电池的示范,现在一系列的测试、评价、标准化工作都在同步开展,就是为了保障这个产业能够顺利地往前推进。智能网联大家也都意识到OTA技术的重要性和监管的重要性,包括芯片和密码的重要性,这一系列的标准,大家看到几十个标准同步在推,就是为了保障我们能够真正在新业态的发展过程当中,政府也确实起到保驾护航的作用。

这三个方面,在国内的形势下,都能够得到淋漓尽致的体现。

说一下科技,从“十五”开始,我一直参与国家的项目,“十二五”“十三五”,现在“十四五”又进行了深化。昨天上午开会的时候,科技部的领导也明确提到了,说我们关心的新能源汽车大家关注的领域,就是大面积使用过程中的问题,在全气候条件下,新能源汽车怎么能够健康、安全的使用,所以有一个揭榜挂帅的项目,就是全气候、高安全电池研究的项目。这个项目没有门槛,能者就上,是这样的状态。包括也提到了大功率充电的技术,其实从科技口,其他口都在密切关注行业的发展,去做这样的支撑。

当然我也回到我自己的观点,我跟王主任是一样的,政策的支持推动在产业孵化初期是非常重要的,但在整个产业发展的大潮流中,要想真正走得远、走得稳,我也经常跟电池企业沟通,前期我们是家长制的扶持,但是未来我们能不能力在未来走得稳、走得远,取决于我们品质的核心竞争力,所以打铁还得自身硬。我们更多的是需要在政策很好的支持的大环境和场景下,我们依据企业自身的定位,找到自己的位置,能够在这个大的长夜环境中找到发展的空间,并且能够找到一个好的商业模式、好的赚钱方式,能够走得非常好,给这个产业做贡献的同时,自己也能够有一个良性的发展。谢谢。

孙勇:

跟我们分享了国家从科技的角度如何支持新业态的发展,这里面讲到了我们要解决“卡脖子”的关键共性技术,还有在这个过程中科技的应用层面我们也要做很多工作。还有一点时间,大家讲到新业态的发展需要政策的支持,有生产力、生产量、共性技术标准方面,除了政策支持之外,还有资本市场的支持,你们三位在这方面是怎么思考的。

田雨:

这个问题对我来说有点挑战,我还是回答一下新业态如何走得长、走得远的问题。在谈支持之前,打铁要自身硬,毕竟那是外在的支持,我们自身如何做好,总结了五点:

第一,聚焦价值。我们选择的方向和提供的产品服务必须聚焦在底层的刚需上。我们的产品就让产品更安全、更有趣,我们从语音的交互让驾驶的过程变得更安全,还是用户的数据隐私安全,都是刚需。

第二,如何让用户的体验更好。让整个人机交互变的智能。

第三,有趣。现在的消费者越来越关注好玩和好看,我们的产品聚焦在这个价值上,智能、安全和有趣,这样就可以走得长、走得远。

第四,系统创新。我们面临的系统方案和场景越来越复杂,我们关注技术突破的时候也要关注产品设计,反向还要看市场给我们的反馈。所以它是大家一起协同发展、系统合作的过程,所以系统创新也是一个走长、走远的关键词。

最后,开放心态。现在产业链的融合趋势非常明显,传统从供给角度看,慢慢地以多元融合方向发展,我们在前期和主机厂进行产品的设计和研发,同时带来的最大市场空间也引入了很多高端玩家和巨头,所以竞争是客观的,对于这种情况我们还是开放心态,通过竞争鞭策我们更高效、快速的成长,然后通过协同的发展来实现整个行业的发展。

孙勇:还是打铁还得自身硬,把核心的事情干好,就能赢得资本市场的青睐。

吴冬升:

在讲资本之前,回应一下政策这块,我们是高度认可的。尤其像智能网联汽车这样新兴的事物,在政策层面,参与的部委非常多,像工信、发改,以及交通部委,其实我们理解政策层面,特别希望跨部委之间的协同能够做得更好、更加有效,能够全面推进整个产业链的发展。

从资金层面来看,智能网联汽车的投入里面可以分为几个部分,第一,国家相关的引导资金。刚刚王芳老师也提到了国家的试点示范项目,全国有几十个城市在开展智能网联汽车的试点项目,包括高速公路,这个毋庸置疑是离不开国家相关的引导性资金投入。

第二,企业的投入。现在尤其像车企,从原来的4G车型到去年下半年陆续退出5G的车型,企业的相关投入是不可缺少的。

第三,智能网联汽车生态圈的投入。包括高新兴,定位为做智能汽车产品和零部件的企业,我们在这个新的方向里面也要再研发和投入,市场拓展的投入,尤其是一些典型的可具备运营的商业模式场景的先期验证投入。

第四,资本投入。保金融企业、保险行业公司等等资本市场的投入,本质上来看,我们的智能汽车跟自动驾驶相关的,它带来的利益不仅仅是汽车产业本身。

所以从本质上来看,我们希望打造更多的有利可图的场景,能够希望更多的资本进入到这个市场,进入到市场不仅仅是车企和围绕企业的上下游企业,希望有更多的资本力量进入到这个赛道里面。这个需要产业链里面的人打造更多场景,其实还是有很多方向具备了可运营的空间,比如城市里面的环卫车、公交车,以及矿山、港口等等,能看到一些典型的,经过测算以后具备运营能力的场景。当然有一些初创企业吸引了资本进入,我们以后产业的发展会越来越良性。

孙勇:您说的最后的部分最关键,就是孵化出一些新的场景,创造出可示范的案例,从这个角度吸引一些人和资本进来。最后请童总讲一下如何赢得资本市场的青睐。

童君:

我本身并没有分管融资方面的事情,我从从业者的角度有一些感叹,感触也比较多。一个行业的发展,一个企业的发展,没有几十年打底来不了,有了几年的起步,后面是快速的发展。我们现在热热乎乎的干充电基础设施、电动汽车的发展,这么多年也才3%不到,未来还大着呢!要算大账,电网可能已经受不了了,安全已经受不了了。特来电从一开始就面向大规模的发展,打造四张网,其实每张网都具备极大的价值。

第一张网就是新基建的网,你得花钱干进去,把高速公路修好,车才跑得起来。第二张网就是把车和车上的电池链接在我们这张网上,这张储能网和充电站自身链接起来,包括梯次利用的价值就可以全满实现,这一张网是下一步的功能网,也是无比庞大的网。第三张网就是解决电能的来源端,新能源。现在电能虽然汽车零排放,可是来源端是极大污染的火电,我们如何把新能源的电放到汽车上,我们还在琢磨这张网。第四张网是并行发展的,就是天上的互联网,我们打造的对外展现出的是APP,对内我们是各种智能调度系统、运维系统、管控系统,这些也是一张庞大的网。这四张网每一张都价值无穷。

我从三个大层面的资本有一些感叹和呼吁,一是国家级的资本。国家级产业引导的资本,希望能够快速地感知到这个市场的发展。因为我们这个时代变化太快了,这是一个乌卡的时代,易变性、不确定性都在里面,国家的资本能否快速跟随产业的发展,能否听见它的声音。二是机构投资人或者产业基金的投资人。希望他们能够耐得住寂寞,陪我们这个行业长跑,这不是互联网的风口效应。第三是社会资本投资人。我们的老百姓也好,有点钱的投资人也好,大家都是看到国家战略新兴的方向了,大家也都愿意为这个行业产业出一份力,挣一点小钱,可是这个行业需要关注风险。就呼吁这三点,谢谢。

孙勇:

非常感谢,今天五位嘉宾用一个小时左右的时间,围绕前面的三个主题进行了充分的讨论,给我们带来了很多新鲜的、精彩的观点。由于时间的关系,我稍微做一点总结,第一,由于汽车产业遭遇了百年难的技术变革,汽车正在从一个传统的燃油车变成移动终端的储存单元和数字空间,这个变化给我们新业态的诞生创造了无穷的机会。无论从研发、制造、销售和服务都可能会诞生新模式。

第二,在新的业态出现之后,我们的商业模式要进行不断的创新,创新的基础是要有科技和硬件,硬科技做支撑,但是创新的时候,我们要有更多新的方式和赛道,不能用过去的玩法。同时商业模式的创新要关注到短期国家政策支持下的商业模式,也要关注长远的能够赢得资本市场的支持。

第三,新业态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问题,要关注国家政策层面的支持。无论是生产力、生产关系,还有共性技术、共性问题要解决,共性的标准,从国家层面要支持新业态发展,同时我们也要创造更多的机会让资本市场了解我们,得到资本市场的支持。从政策和资本的角度来助推我们自己的可持续发展。

非常感谢各位,明年我们有机会再相聚,谢谢各位!

-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