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中,蔚来ET7、理想L9等车型搭载1颗激光雷达,小鹏G9、智己L7、集度ROBO1可搭载2颗激光雷达,极狐阿尔法S全新HI版、威马M7、路特斯ELETRE等搭载3颗激光雷达。可以说,激光雷达的“卷”已经显现出“疯狂”的气质。那么问题来了,在激光雷达将成标配的智驾新时代,作为消费者的我们,该怎么选?
(极狐阿尔法S全新HI版)
“打仗”要讲谋略,二郎神“三眼”或许才是YYDS
激光雷达“上车”,在于其可以弥补摄像头、超声波雷达、毫米波雷达的感知缺陷。在这里简单科普下,摄像头受外界影响因素较大,超声波雷达有效距离较短、仅适用于泊车,而毫米波雷达由于缺乏高度感知,无法准确判断障碍物立体轮廓,易触发预警造成“幽灵刹车”。所以使用具有高探测精度以及较强的3D环境感知能力的激光雷达,成为不少车企的共同选择。
不过,自激光雷达上车以来,一波“卷”未平,一波“卷”又起。“1颗早就不够用了”、“4颗以下,请别说话”的话音刚落,李想和夏一平又就智能车“长犄角”还是“做眼睛”的问题聊上了。那么,究竟要几颗?应该怎么装?
以目前主流的“单目车顶派”为例,借助更高位置获得更宽阔的视野范围,实现前方碰撞预警、紧急制动、自适应巡航等功能,并可作为高阶智能驾驶的目标探测传感器。但在城市路况、人车距离较近的时候,这种布置方式难免存在较大范围的近场盲区,因此,行业出现了多颗激光雷达的组合配置方案。
比如,小鹏G9、智己L7采用给车装“眼睛”的2颗布局,基本可以对车辆前侧进行完全覆盖,但在复杂的城市道路中,感知识别、探测环境的能力还需要提升。
(小鹏G9)
(智己L7)
(极狐阿尔法S全新HI版)
在这,就不得不提及一下全球首款支持城市道路高阶智能驾驶的量产车——极狐阿尔法S全新HI版。作为最早一波激光雷达“上车”的代表,其在前保险杠左、中、右位置直接部署了3颗126线激光雷达,最大探测距离高达200m,水平FOV120°,垂直FOV25°,对于路况条件更为复杂的市区道路识别精度和准确度都要更高。值得一提的是,极狐阿尔法S全新HI版三个激光雷达互为交集,冗余信息增加了三倍,误判度大大降低,因此留有更多的安全冗余空间。
当然,激光雷达也并非“神话”,一味堆砌数量不仅会增加购买和维修成本,而且即使靠量的叠加理论上达到360°无死角探测,也存在被布局设计影响探测距离与视线的可能,捡了芝麻丢了西瓜更加得不偿失。通过实际对比分析、综合成本等多维度考量,或许,二郎神“三眼”才是未来智驾路上的YYDS!
灵魂还要跟得上“肉体”,辅助驾驶算法软件搭配得当
多颗激光雷达形成“感知冗余”,仅仅是实现智能驾驶的一个步骤。激光雷达上车后,意味着对汽车智驾系统算法、算力、学习力有了更高的要求,唯有达成配合,才能真正实现高阶智能驾驶。
在这方面,全球首款搭载华为HI全栈智能汽车解决方案的量产车——极狐阿尔法S全新HI版有着天然的优势。其融合“5G&以太网EE架构”,以及华为全栈能力和融合感知算法,华为MDC高算力平台,支持400 TOPS超强算力,能够响应高清传感器的实时识别与追踪,实现国内第一款“全冗余”的结构功能。
(极狐阿尔法S全新HI版)
在全冗余架构的支撑下,极狐阿尔法S全新HI版率先部署面向量产的全球最佳智能驾驶平台,实现了面向高速、城区和泊车三大场景智驾功能的打通,可以做到点对点精准导航。其搭载的实际应用包括高速智能巡航辅助功能(ICA)、高速/城区智驾导航辅助(NCA)等前沿功能,能够在城市道路各种复杂场景中提供高智能辅助支持,为驾驶员省下更多精力。
作为搭载XPILOT 4.0功能的首款量产车,小鹏G9采用中央超算+区域控制的高融合硬件架构,做到了算力集中,单颗芯片算力高达254 TOPS,可以支持更高级的智能驾驶和更强大的智能座舱。但是其整体冗余度并不是很丰富,这点从最初的2颗激光雷达布局上也能看得出来。
(小鹏G9)
同样是没准备充分,相较而言,智己L7就“城会玩”多了,深知自身在硬件和芯片上的先天不足,便搞起了“期货”交付。虽然期货交付软件功能已经成为行业“潜规则”,但是像智己L7连硬件都搞期货的车型并不多见。在近期的“原石”落地方案中,智己表示新用户支付6800枚原石+10000元现金即可兑换升级激光雷达融合智驾系统。也就是说,在“7”待已久全场景点到点L2级自动驾驶体验上,各位已经入坑的车主还得再等等。
结语
透过现象看本质。激光雷达的“上车”,毫无疑问对智能驾驶技术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而无论是对数量还是对位置的讨论,归根结底都指向相同的目标——好用、安全、低成本。在这个前提归因下,拥有3颗激光雷达和采用“六位一体全冗余”设计的极狐阿尔法S全新HI版,值得重点考虑。